SUV是市場熱點,但用戶對油耗的關注度也提高。
當下,車載互聯(lián)、自動泊車等智能配置相當火爆,選購新車時,是否多花點錢,選擇有智能配置的高配車型,以免將來過時?成為許多消費者困惑。其實,大可不必困惑,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所謂“智能”,從未流行過。本期,我們從中美汽車消費者在購車用車上的不同,得出一些有趣的結論,也許對你選擇汽車有更多的幫助。專題文圖表/周偉力
“智能”都不重要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09年~2013年,中國消費者購車主要考核標準排名第一位是“質(zhì)量好”,第二位是“品牌信譽好”,第三位“朋友和親戚推薦”,第四位“車輛外形好看”,第五位是“產(chǎn)品安全性”。排名前五中,沒有一項與“配置”或者“智能”有關。
是不是很意外?不單中國,美國也如此。同樣是2009年~2013年,美國消費者購車主要標準排在第一是“省油”,第二位是“可靠性(無故障)”,第三位是“價格優(yōu)惠”,第四位是“外觀設計”,第五位是“車輛性能”。第六到第十位為“工藝品質(zhì)”、“車輛代表的形象”、“乘坐舒適性”、“每月還貸金額”以及“四驅系統(tǒng)”。美國比中國更加理性,購車前十標準中,汽車智能配置前十不入。
在中國,車企大規(guī)模炒作智能配置始于2007年,先是合資品牌,后來本土品牌也全面跟進。從2007年~2011年,汽車智能配置的魅力值和吸引力逐年提升,2011年達到巔峰。但從2012年開始,逐年下滑,2013年跌至2009年水平。原因出在本土品牌上,2011年以前,本土品牌多用豐富配置彌補品質(zhì)上的不足,但從2011年開始轉型,注重車型質(zhì)量,汽車智能配置裝配率略有下滑。
美國的汽車智能浪潮興起于2006年,汽車智能配置安裝率逐年上升,中間沒有下滑。不過,與中國不同,美國在汽車安裝的智能配置多為藍牙、導航、倒車雷達、多功能方向盤等,對實際使用多有幫助。車載互聯(lián)、大屏幕液晶屏、自動泊車等在中國目前時興的智能配置,在美國并不流行。
都很重視“可靠性”與“質(zhì)量”
從榜單排名,還可看出:中美文化不同,對待汽車上,卻很一致。兩國不僅都將“可靠性”與“質(zhì)量”放在數(shù)一數(shù)二的位置,而且給“外形好看”足夠多的票數(shù)。這其實是給中國本土品牌提個醒,“質(zhì)量”和“設計”才是一款車在市場中的立足之本,只要拿出產(chǎn)品力足夠高,不愁沒有銷量。
有必要對中國消費者排名第二和第三的“品牌信譽好”和“朋友和親戚推薦”做個解釋。這兩者其實就是“可靠性”在中國的一種表現(xiàn)形式。選擇“品牌”,聽從“朋友推薦”,目的便是選擇一輛可靠性高、故障率低的車型。由于起步較早,美國有較為中立、客觀的車輛可靠性評級體系,比如美國消費者報告。中國汽車市場崛起太快,這方面還有所欠缺,消費者在不知道該選誰的情況下,只能選擇“品牌”和“朋友推薦”。
中國消費者逐漸注重油耗
“油耗”未進入中國選車標準前五,與中國至今仍為新購車者市場有關。大部分消費者第一次購車占多數(shù),他們固執(zhí)認為要對汽車好一點,“汽車能吃多少,便吃多少”。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消費者不關注油耗。相反,2013年,中國消費者對車輛質(zhì)量抱怨最多前十個問題中,“油耗量過大”排在第一位,得分遠高于第二位的“剎車有噪音”。美國消費者投訴問題與中國截然相反,更多在于細節(jié),比如導航的語音識別、藍牙連接、風噪過大等。
如此大的區(qū)別,與國慶有關。在中國,對車型油耗數(shù)值管控較為寬松,車企有太多的辦法交出一漂亮的“油耗”成績單,油耗作假,在中國不是新聞。只可惜,盡管輿論監(jiān)督發(fā)揮到極致,但車企依然我行我素。美國不同,車企一旦油耗作假,消費者投訴,美國環(huán)保署便會跟進,并追查到底。在美國市場“混”的車企都是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,對油耗數(shù)值空前重視。起亞就中過招,因為虛報油耗,被處以天價罰單。
只要油價沒有大幅下降,不用太長時間,在美國之后,油耗也將會成為中國購車重要參考標準。事實上,消費者未動,中國政府已經(jīng)行動起來,新版《燃油限值》規(guī)定,到2015年,車輛平均燃油限值要低于6.9L;到2020年,要低至5.9L。
與節(jié)能減排相關的汽車智能配置是為數(shù)不多、獲得各方面支持的汽車智能配置,比如自動啟停、自動能量回收、自動關停部分汽缸等等。當然,節(jié)能減排不是汽車智能配置唯一出路。與安全相結合,推出智能化的主動安全配置;與導航相結合,避開擁堵路面,提高馬路利用率——是另外兩個方向。